2018级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走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前列,人格健全,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优良,理论和工程基础扎实,满足国家微电子与集成电路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 本专业毕业生经过5年左右的工作实践,能够: 1. 解决微电子与集成电路领域的复杂工程、前沿技术、企业管理或社会管理中的问题,成为具有独立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师或管理者; 2. 在完成微电子与集成电路领域以及交叉领域的研究生教育后,成为该领域的研究人员、专家或教育工作者; 3. 在快速变革的全球经济和技术环境中,具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努力成为高水准工程技术的引领者; 4. 与同事或面向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具有优良的政治素质,是高水准社会道德的倡导者; 5. 参与全球范围内合法的专业团体、学术团体和社会团体的活动,并努力成为其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毕业要求
通过对微电子与集成电路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该领域技术实践和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的综合训练,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与技能: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基本原理,并通过文献研究,识别、表达、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法律、健康、安全、文化、社会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专业主干课程
半导体物理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 电子电路基础 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 数字集成电路设计 数字系统设计 微电子器件 微控制器原理、接口与应用 信号与系统 信息与电子工程导论
推荐学制 4年 最低毕业学分 155+6+8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学科专业类别 电子信息类
交叉学习:
微辅修:11学分
修读数字系统设计、信号与系统,【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和【数字集成电路设计】二选一;
或修读电子电路基础、信号与系统、半导体物理。
辅修:28学分, 修读:电子电路基础、数字系统设计、信号与系统、微控制器原理接口与应用、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与【半导体物理、微电子器件】二选一。
双专业:44.5学分,修读:电子电路基础、电子电路设计实验I、电子电路设计实验II、数字系统设计、数字系统设计实验、信号与系统、微控制器原理接口与应用、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与【半导体物理、微电子器件】二选一、在专业选修课程中修读14学分。
双学位:60.5学分, 在双专业的基础上完成实践教学环节6学分和毕业设计10学分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通识课程 65.5+6学分
(1)思政类 14+2学分
课程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周学时 | 建议学年学期 |
371E0010 | 形势与政策Ⅰ | +1.0 | 0.0-2.0 | 一(秋冬)+一(春夏) |
551E0010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3.0 | 2.0-2.0 | 一(秋冬) |
551E0020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3.0 | 3.0-0.0 | 一(春夏) |
551E0030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3.0 | 3.0-0.0 | 二(秋冬)/二(春夏) |
551E0040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5.0 | 4.0-2.0 | 三(秋冬)/三(春夏) |
371E0020 | 形势与政策Ⅱ | +1.0 | 0.0-2.0 | 四(春夏) |
(2)军体类 5.5+3学分
体育Ⅰ、Ⅱ、Ⅲ、Ⅳ为必修课程,每门课程1学分,要求在前2年内修读。学生每年的体质测试原则上低年级随课程进行,成绩不另记录;高年级独立进行测试,达标者按+0.5学分记,三、四年级合计+1学分。
课程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周学时 | 建议学年学期 |
03110021 | 军训 | +2.0 | +2 | 一(秋) |
031E0020 | 体育Ⅰ | 1.0 | 0.0-2.0 | 一(秋冬) |
031E0030 | 体育Ⅱ | 1.0 | 0.0-2.0 | 一(春夏) |
031E0010 | 军事理论 | 1.5 | 1.0-1.0 | 二(秋冬)/二(春夏) |
031E0040 | 体育Ⅲ | 1.0 | 0.0-2.0 | 二(秋冬) |
031E0050 | 体育Ⅳ | 1.0 | 0.0-2.0 | 二(春夏) |
03110080 | 体质测试Ⅰ | +0.5 | 0.0-1.0 | 三(秋冬)/三(春夏) |
03110090 | 体质测试Ⅱ | +0.5 | 0.0-1.0 | 四(秋冬)/四(春夏) |
(3)外语类 6+1学分
外语类课程最低修读要求为6+1学分,其中6学分为外语类课程选修学分,+1为“英语水平测试”或小语种水平测试必修学分。学校建议一年级学生的课程修读计划是“大学英语Ⅲ”和“大学英语Ⅳ”,并根据新生入学分级考试或高考英语成绩预置相应级别的“大学英语”课程,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修读其他外语类课程(课程号带“F”的课程);二年级起学生可申请学校“英语水平测试”或小语种水平测试。详细修读办法参见《浙江大学本科生“外语类”课程修读管理办法》(2018 年4 月修订)(浙大本发〔2018〕14 号)。
1)必修课程 +1.0学分
课程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周学时 | 建议学年学期 |
051F0600 | 英语水平测试 | +1.0 | 0.0-2.0 |
|
2)选修课程 6学分
或其他外语类课程(课程号带“F”的课程)
课程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周学时 | 建议学年学期 |
051F0020 | 大学英语Ⅲ | 3.0 | 2.0-2.0 | 一(秋冬) |
051F0030 | 大学英语Ⅳ | 3.0 | 2.0-2.0 | 一(秋冬)/一(春夏) |
(4)计算机类 5学分
学校对计算机类通识课程实施分层教学。本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修读如下计算机类通识课程:
课程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周学时 | 建议学年学期 |
211G0280 | C程序设计基础 | 3.0 | 2.0-2.0 | 一(秋冬) |
211G0260 | 程序设计专题 | 2.0 | 1.0-2.0 | 一(春夏) |
(5)自然科学通识类 23学分
学校对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实施分层教学。本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修读如下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
课程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周学时 | 建议学年学期 |
821T0150 | 微积分(甲)Ⅰ | 5.0 | 4.0-2.0 | 一(秋冬) |
821T0190 | 线性代数(甲) | 3.5 | 3.0-1.0 | 一(秋冬) |
761T0010 | 大学物理(甲)Ⅰ | 4.0 | 4.0-0.0 | 一(春夏) |
821T0160 | 微积分(甲)Ⅱ | 5.0 | 4.0-2.0 | 一(春夏) |
761T0020 | 大学物理(甲)Ⅱ | 4.0 | 4.0-0.0 | 二(秋冬) |
761T0060 | 大学物理实验 | 1.5 | 0.0-3.0 | 二(秋冬) |
(6)创新创业类 1.5学分
在创新创业类课程中任选一门修读。
(7)通识选修课程 10.5学分
通识选修课程下设 “中华传统”“世界文明”“当代社会”“文艺审美”“科技创新”“生命探索”及 “博雅技艺”等6+1类。每一类均包含通识核心课程和普通通识选修课程。
通识选修课程修读要求为:
1)至少修读1门通识核心课程;
2)至少修读1门“博雅技艺”类课程;
3)理工农医学生在“中华传统”“世界文明”“当代社会”“文艺审美”四类中至少修读2门;
4)在通识选修课程中自行选择修读其余学分;
5)若上述1)项所修课程同时也属于上述第2)或3)项,则该课程也可同时满足第2)或3)项要求。
2.专业课程 79.5学分
(1)学科基础课程 28学分
1)必修课程 23学分
课程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周学时 | 建议学年学期 |
85120030 | 信息与电子工程导论 | 2.0 | 2.0-0.0 | 一(冬) |
061B0010 | 常微分方程 | 1.0 | 1.0-0.0 | 一(春) |
081C0130 | 工程图学 | 2.5 | 2.0-1.0 | 一(春夏) |
851C0020 | 电子工程训练(甲) | 1.5 | 0.0-3.0 | 一(春夏) |
061B0020 |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 1.5 | 1.0-1.0 | 二(秋) |
061B9090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2.5 | 2.0-1.0 | 二(秋冬) |
081C0251 | 工程训练 | 1.5 | 0.0-3.0 | 二(秋冬) |
671C0020 | 电子电路基础 | 5.0 | 4.0-2.0 | 二(秋冬) |
671C0030 | 电子电路设计实验Ⅰ | 0.5 | 0.0-1.0 | 二(冬) |
671C0041 | 电子电路设计实验Ⅱ | 1.0 | 0.0-2.0 | 二(春夏) |
851C0040 | 信号与系统 | 4.0 | 3.0-2.0 | 二(春夏) |
2)选修课程 5学分
A.A组 5学分
课程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周学时 | 建议学年学期 |
671C0050 | 数字系统设计 | 4.0 | 4.0-0.0 | 二(春夏) |
671C0060 | 数字系统设计实验 | 1.0 | 0.0-2.0 | 二(春夏) |
B.B组 5学分
课程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周学时 | 建议学年学期 |
85120050 | 数字系统实验 | 5.0 | 4.0-2.0 | 一(春夏) |
(2)专业必修课程 15学分
1)必修课程 9学分
课程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周学时 | 建议学年学期 |
85120090 | 微控制器原理、接口与应用 | 3.0 | 3.0-0.0 | 三(秋冬) |
85190050 |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 | 3.0 | 3.0-0.0 | 三(秋冬) |
85190060 | 数字集成电路设计 | 3.0 | 3.0-0.0 | 三(秋冬) |
2)选修课程 6学分
A、B组必需修读一组,选B组的可选《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作为选修课程学分。
A.A组 6学分
课程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周学时 | 建议学年学期 |
67190160 |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 | 3.0 | 3.0-0.0 | 二(春夏) |
85120100 | 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 | 3.0 | 3.0-0.0 | 三(春夏) |
B.B组 6学分
课程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周学时 | 建议学年学期 |
85120080 | 半导体物理 | 3.0 | 3.0-0.0 | 二(春夏) |
85190070 | 微电子器件 | 3.0 | 3.0-0.0 | 三(秋冬) |
(3)专业选修课程 19.5学分
1)在以下课程中修读至少14学分 14学分
课程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周学时 | 建议学年学期 |
67190190 | 固体物理基础 | 3.0 | 3.0-0.0 | 二(秋冬) |
85190080 | 硬件描述语言原理与应用 | 2.0 | 2.0-0.0 | 三(秋) |
85190090 | 面向ICCAD的软件基础技术 | 2.5 | 2.5-0.0 | 三(秋冬) |
85190100 | 微电子工艺(甲) | 4.0 | 2.5-3.0 | 三(秋冬) |
11120280 | 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基础 | 2.0 | 2.0-0.0 | 三(春) |
85190110 | 微纳器件测试技术 | 2.0 | 1.0-2.0 | 三(春) |
85190120 | 片上系统接口与模块设计 | 2.0 | 2.0-0.0 | 三(夏) |
85190130 | CMOS射频集成电路设计 | 2.0 | 2.0-0.0 | 三(夏) |
85120110 | 智能传感器与传感器网络 | 2.0 | 2.0-0.0 | 四(秋) |
85190140 | 微电子器件建模与仿真 | 2.0 | 2.0-0.0 | 四(秋) |
85190150 | 混合信号电路设计及其工业应用 | 2.0 | 2.0-0.0 | 四(秋) |
85190160 | 模拟信号处理系统设计 | 2.5 | 2.5-0.0 | 四(秋冬) |
2)以下课程任选
课程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周学时 | 建议学年学期 |
67120080 | 数值分析方法 | 2.0 | 2.0-0.0 | 二(秋) |
67190290 | 软件技术基础 | 2.0 | 1.5-1.0 | 二(秋) |
061B0090 | 偏微分方程 | 2.0 | 2.0-0.0 | 二(冬) |
11193011 | 离散数学 | 2.5 | 2.5-0.0 | 二(春夏) |
85120060 | 电磁场与电磁波 | 4.0 | 3.0-2.0 | 二(春夏) |
061B0160 | 随机过程 | 1.5 | 1.5-0.0 | 二(夏) |
85190020 | 机器学习基础 | 2.0 | 2.0-0.0 | 三(秋) |
67120170 | 信息、控制与计算 | 3.0 | 3.0-0.0 | 三(秋冬) |
67120180 | 通信原理 | 3.0 | 3.0-0.0 | 三(春夏) |
67190030 | 数字图像处理 | 3.0 | 3.0-0.0 | 三(春夏) |
67190040 | 人工智能 | 3.0 | 3.0-0.0 | 三(春夏) |
67190150 | 光子学基础 | 3.0 | 3.0-0.0 | 三(春夏) |
67190170 | 量子与统计基础 | 4.0 | 4.0-0.0 | 三(春夏) |
85120071 | 数字信号处理 | 3.0 | 2.0-2.0 | 三(春夏) |
11121230 | 数据挖掘概论 | 2.0 | 2.0-0.0 | 三(夏) |
67190101 | 网络与通信安全 | 2.0 | 2.0-0.0 | 三(夏) |
67190110 | 光纤通信与网络 | 2.0 | 2.0-0.0 | 四(秋) |
(4)实践教学环节 7学分
大一必修2学分,大二必修2学分,大三必修3学分。
1)大一课程 2学分
课程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周学时 | 建议学年学期 |
85188071 | 认识实习 | 2.0 | +2 | 一(短) |
2)大二课程 2学分
课程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周学时 | 建议学年学期 |
67188130 | 专业实习 | 2.0 | +4 | 二(短) |
67188140 | 智能移动系统设计实验 | 2.0 | +2 | 二(短) |
85188090 | 电子电路系统综合实验 | 2.0 | +2 | 二(短) |
3)大三课程 3学分
课程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周学时 | 建议学年学期 |
85188030 | 片上系统实验 | 3.0 | +3 | 三(短) |
85188040 | 集成电路版图与射频IC实习 | 3.0 | +3 | 三(短) |
(5)毕业论文(设计) 10学分
课程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周学时 | 建议学年学期 |
11189070 | 毕业设计 (论文) | 10.0 | +12 | 四(春夏) |
3.个性课程 10学分
个性课程学分是学校为学生设置的自主发展学分。学生可利用个性课程学分,自主选择修读感兴趣的本科课程或用于转换境内、外交流学习的多余课程学分。
本专业学生的个性课程修读还需满足以下要求:
(1)通识选修课程认定不得多于2学分;
(2)需修读其他专业的专业课程至少1门。
(3)修读本专业推荐修读的专业选修课程。如下是学院所开设课程按课程群分类情况,学生可修读相关课程(列入专业课程的除外)作为个性课程学分:
(A)微电子类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年级 学期
11193510 信息电子学物理基础 3.0 3.0-0.0 三 秋冬
11120280 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基础 2.0 2.0-0.0 三 春
67190170 量子与统计基础 4.0 4.0-0.0 三 春夏 85190070 微电子器件 3.0 3.0-0.0 三 春夏
67190190 固体物理基础 3.0 3.0-0.0 四 秋冬
(B)场与波类
85120060 电磁场与电磁波 4.0 3.0-2.0 二 春夏
67190130 射频电路与系统 3.0 3.0-0.0 三 秋冬
67120101 天线理论与设计 2.0 2.0-0.0 三 冬
67190150 光子学基础 3.0 3.0-0.0 三 春夏
(C)电路与系统类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年级 学期
671C0020 电子电路基础 5.0 4.0-2.0 二 秋冬
671C0050 数字系统设计 4.0 4.0-0.0 二 春夏
67190020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 3.5 3.0-1.0 三 秋冬
85190060 数字集成电路设计 3.0 3.0-0.0 三 秋冬
85190050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 3.0 3.0-0.0 三 秋冬
85190040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3.0 2.5-1.0 三 秋冬
67190300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 2.0 2.0-0.0 三 春
67190310 DSP系统设计与应用 2.0 1.5-1.0 三 夏
67190241 虚拟仪器与智能测量 2.0 1.0-2.0 四 冬
(D)通信与网络类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年级 学期
67120170 信息、控制与计算 3.0 3.0-0.0 三 秋冬
11121330 自动控制原理与技术 2.0 2.0-0.0 三 春
67120180 通信原理 3.0 3.0-0.0 三 春夏
67190060 网络基础 3.0 3.0-0.0 三 春夏
67190101 网络与通信安全 2.0 2.0-0.0 三 夏
11194301 无线通信与无线网络 2.0 2.0-0.0 四 秋
67190110 光纤通信与网络 2.0 2.0-0.0 四 秋
85120110 智能传感器与传感器网络 2.0 2.0-0.0 四 秋
67190120 通信信号处理基础 3.0 3.0-0.0 四 秋冬
(E)信号与信息处理类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年级 学期
851C0040 信号与系统 4.0 3.0-2.0 二 春夏
85120071 数字信号处理 3.0 2.0-2.0 三 春夏/秋冬
67190030 数字图像处理 3.0 3.0-0.0 三 春夏
67190040 人工智能 3.0 3.0-0.0 三 春夏
67190050 数据分析与算法设计 3.0 3.0-0.0 三 春夏
11194371 信号谱分析 3.0 3.0-0.0 三 秋冬
85190010 信息-理论通与观 3.0 3.0-0.0 三 春夏
11121230 数据挖掘概论 2.0 2.0-0.0 三 夏
11193850 多媒体通信 3.0 3.0-0.0 四 秋冬
(F)综合与实践类课程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年级 学期
85120030 信息与电子工程导论 2.0 2.0-0.0 一 冬
851C0020 电子工程训练(甲) 1.5 0.0-3.0 一 春夏
85188071 认识实习 2.0 +2 一 短
671C0030 电子电路设计实验Ⅰ 0.5 0.0-1.0 二 冬
671C0041 电子电路设计实验Ⅱ 1.0 0.0-2.0 二 春夏
671C0060 数字系统设计实验 1.0 0.0-2.0 二 春夏
67188120 电子产品策划与设计Ⅰ 2.0 0.5-3.0 二 春夏
67188130 专业实习 2.0 +4 二 短
67188140 智能移动系统设计实验 2.0 +2 二 短
85188090 电子电路系统综合实验 2.0 +2 二 短
67190190 通信原理实验 1.0 +2 三 春夏
67180080 光电信息处理综合实验 2.0 0.0-4.0 三 春夏
85190190 移动互联开发综合实验 2.0 0.0-4.0 三 春夏
11193910 电子产品策划与设计Ⅱ 2.0 1.0-2.0 三 春夏
85120130 电子系统设计与综合实验 2.0 0.0-4.0 三 春夏
85180010 科研训练项目I 1.0 0.0-2.0 三 春夏
85180020 科研训练项目II 2.0 0.0-4.0 三 春夏
67190200 电子信息产业导论 2.0 2.0-0.0 三 夏
85188080 项目实习 2.0 +4 三 短
85188050 电子系统创新设计高级实验 2.0 +2 三 短
85188060 高级数字系统设计 2.0 +2 三 短
85188100 算法设计实验 2.0 +2 三 短
67180020 射频电路与系统设计实验 2.0 0.0-4.0 四 秋冬
67180040 数字信号处理综合实验 2.0 0.0-4.0 四 秋冬
85120120 现代移动通信与物联网综合系统实验 2.0 0.0-4.0 四 秋冬
85188020 微电子工艺(乙) 2.0 0.0-4.0 四 秋冬
67180030 通信系统与网络设计实验 2.0 0.0-4.0 四 秋冬
(G)数理与软件类课程
课程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年级 学期
67120080 数值分析方法 2.0 2.0-0.0 二 秋
67190290 软件技术基础 2.0 1.5-1.0 二 秋
11193011 离散数学 2.5 2.5-0.0 二 春夏
67190080 矩阵论 2.0 2.0-0.0 三 秋
67190090 线性优化 2.0 2.0-0.0 三 春
4.第二课堂 +4学分
5.第三课堂 +2学分
6.第四课堂 +2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