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激发支部党员爱党爱国热情,2021年4月17日,信号空间与信息系统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前往义乌陈望道故居进行参观学习。
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党史中的重要人物,追溯陈望道的人生历程,感悟其信仰的坚定和使命的担当,有助于增强党员们在新时代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观看《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纪录片
“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个怪物就是共产主义。……”陈望道在翻译这段文字时,《共产党宣言》已经发表73年。俄国“十月革命”让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救国图存的另一种可能。当时的中国尤其知识阶层对系统了解《共产党宣言》内容有着热切的渴望。1920年春天,精通日语和英语且中文修辞功力深厚的陈望道担起翻译的重任回到故乡义乌,对照英文和日文版《共产党宣言》以“平时译书五倍的工夫”开始翻译。29岁的陈望道用一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忠诚和激情,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共产党宣言》全文的中文翻译任务。同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出版。一经推出便不胫而走,广为流传。之后,众多的共产主义小组纷纷在全国各地成立。《共产党宣言》首译本是一个不可替代的红色起点。
参观分水塘村陈氏宗祠中的陈望道生平介绍
在《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下,许多革命青年逐渐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曾说过:“《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在1949年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字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周恩来见到与会的陈望道,面对众多代表对他说:“陈望道先生,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邓小平在1922年的南巡讲话中也特别提到,“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生动地讲述了92年前的故事:“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他没喝,把那个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啊,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是写这本书。于是由此就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参观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的场景复原
陈望道纪念馆前的合照
面对党徽和《共产党宣言》重温入党誓词
真理之光,穿越历史,照亮今天。《共产党宣言》译文出版百年后的今天,9100多万的中国共产党员始终是这种精神的忠实传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广大党员要以学习党的历史为重点,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本次的主题党日活动是一堂“行走的党史教育课”,支部党员们在参观学习中深切感受到先辈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鼓舞着党员同志们继承和发扬对共产主义信仰执着追求的精神,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奋勇前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