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校友风采

王令隽:隽逸显神韵 幽怀铸华章

编辑:xdx 日期:2015-10-14 访问次数:1589

王令隽系我校无线电系电真空专业64级校友。1970年毕业分配到武汉钢铁公司。1978年考入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入学后在高能所丁肇中训练班训练半年。1979年底王令隽被理论物理研究所选派赴美国东南麻省大学公费留学,198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后转入特拉华大学,1984年获得物理博士学位。此后先后在威斯廉大学,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范德堡大学和巴特尔国家实验室从事物理研究。1990年王令隽参加田纳西大学查塔努加分校物理天文系教授团,2001年升为正教授终身职。现在为加拿大《物理文献》(Physics Essays)杂志的理论物理审稿人。在田纳西大学任教期间,王令隽教授先后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阿岗国家实验室和美国宇航局国家实验室从事客座研究。先后在各种著名物理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

 

近年来,王令隽在理论物理方面开拓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集中在粒子物理,相对论和宇宙学。1999年,王令隽教授设计了一个对称钟佯谬实验,重新提出了钟佯谬问题的讨论。在1999年的美国物理学会上报告了这一研究结果。2000年,世界科学与工程学会邀请王令隽教授在雅典的大会上作主题演讲:“世纪的论战:钟佯谬问题综评”。同年王令隽在意大利的物理杂志上发表了“爱因斯坦空间的转动行为”,首次揭示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不具有转动相对性,因而不能处理涉及转动的非惯性系。

 

2005年,王令隽教授在《Physics Essays》杂志上发表了“宇宙红移的色散衰减理论”(DET理论),提出了对宇宙红移完全不同的解释,开始了对大爆炸理论的公开批判。王令隽的DET理论认为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穷的,稳定的,不需要被创生,也永远不会湮灭。201212月,在瑞士召开的第八届应用与理论物理国际会议邀请王令隽教授在全会上作主题演讲:“大爆炸宇宙学的替代理论—DET宇宙学”。

 

王令隽教授2007年在海外中文网站发表“现代宇宙学的基本问题及DET理论”。此后陆续发表一系列讨论20世纪理论物理学的基本问题的文章,并和方励之教授在中文网上就宇宙学问题进行了反复的公开辩论,影响逐渐扩大到国内。20135月王令隽回国讲学,在北京相对论研究联谊会首届高端论坛上发表“破除迷信,为新世纪物理学复兴而奋斗”的演讲,倡导形成中华学派,引领理论物理世界潮流,对20世纪理论物理进行全面的总结梳理和评估,为物理学的复兴而奋斗。这篇演讲在中国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20144月,王令隽发表《致中国物理学界建议书》,指出国际理论物理学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都已陷入不可克服的困难而不能自拔,而这正是中国跳出泥潭超越西方实现科学强国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份公开建议书根据科学考绩,理论假设和结论的合理性对粒子物理标准模型进行了总体评估;分析了宏观理论物理的现状与未来;深度剖析了20世纪理论物理走入死胡同的理论根源和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根源;分析了中国在这种国际环境中的科学强国的策略选择;呼吁树立民族自信,摆脱国际理论物理学界的唯心主义神学倾向,独立自主地决定国家科学发展战略。

 

2014年王令隽教授受邀在北京相对论研究联谊会第三届高端论坛上发表“物理学的出路和中华学派的责任”主旨报告,指出物理学的出路在实验核物理而不是粒子物理,并对“中华学派”的内涵和历史使命进行了明确的阐述。这一年,王令隽出版了他的《物理哲学文集》。这本文集收录了2014年以前王令隽发表的主要中文文章,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他反对大爆炸宇宙学和相对论的观点,深入分析了大爆炸宇宙学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诸如众所周知的地平问题,极端地违反物质守恒定律,极端地违反能量守恒定律,地端地违反麦克斯韦速度分布率,明显的地心说性质,极端的不稳定性,以及相对论的钟佯谬问题,爱因斯坦空间的转动行为,质能关系式,波粒二象性,热寂说,时空的平坦与弯曲,超对称,超弦理论,科学与神学的差别等等对近代物理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概念和问题。

 

王令隽的学术思想涉及到当代理论物理最深层最本质的问题。他对相对论,大爆炸宇宙学,粒子物理理论标准模型和超弦理论都持深度质疑的批判态度,其批判力度之深,令人振聋发聩。王令隽认为,作为基础科学的理论物理,应该对其他学科尤其是核物理提供理论基础,而不应该成为一个与科学的其他分支毫无关系的自我封闭系统;理论物理的使命是推动其他应用科学特别是受控热核反应和凝聚态物理的发展,而不应该是追求所谓的“最终的万能理论”,寻找“上帝粒子”,为宇宙大爆炸的神学创造论服务。因为如此,他的观点和建议尚未被理论物理学界主流所完全接受。但是,越来越多的专业物理工作者开始关注王令隽的理论和主张。称他为“当代科学战神”。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几千名物理工作者在关注跟踪他的英文网站。最近,王令隽教授被邀请参加将于今年八月举行的有关宇宙学的网络视频辩论。同时被邀的还有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三位宇宙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