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校友文萃

难忘的毕业设计

编辑:xdx 日期:2013-04-02 访问次数:2807

难忘的毕业设计

   作者:何国柱(无线电582班)

那是一九六三年上半年,我们58级学生进入了五年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学期。毕业设计成了我们工科学生在这最后学习阶段的压轴戏,老师和同学们都极为重视。元旦过后,我们无线电专业58级三个班的约四十名学生由学校安排去成都无线电测量仪器厂(原第四机械工业部七六六厂)进行为时一个月的毕业实习。在完成了实习任务而准备返校的前夕,带队的张德馨老师和实习队领导突然宣布,经学校与工厂联系落实,决定在实习同学中留下五名与另一带队的徐胜荣老师一起继续留在七六六厂进行为时四个月的毕业设计。被选中的这五位同学是:581班的顾伟康;582班的何国柱、宋根兴;583班的俞德炎、姚荣庆。

要说在七六六厂这样全国重点的无线电企业里搞毕业设计,它的客观条件和专业工作环境是十分有利的。所选课题能充分结合客观实际,真可谓机会难得。但是,在没有任何事前准备的情况下,在远离母校的成都,要在长达四个月的期限内完成好这一任务,确实存在着不少困难。送走了完成毕业实习后返校的同学们以后,我们师生六人马上安定下来,广泛、深入地开展了讨论。我们详细地研究了各人毕业设计的具体项目,提出了目标和要求。我们分析了面临的各种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措施和办法。大家都以为,我们留厂搞毕业设计的同学学习成绩都比较优秀,并且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学校领导信得过我们,相信我们一定能独立完成任务。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抓住这难得的实践机会,不仅要把毕业设计搞好,而且要从理论知识和实践本领两个方面提高自己,以使自己在毕业以后能更好更快地服务于祖国的无线电事业。

与我们一起在该厂进行毕业设计的还有一批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同届毕业班学生。我们甚至与他们暗暗较劲,下决心与他们比一比,看谁学习勤奋、工作出色,看谁的毕业设计质量高、给工厂的印象好,我们要使工厂员工和厂方领导感到浙江大学的学生就是不一样,从而为母校争光。

当时,我们国家仍然被暂时困难时期的阴影笼罩着,人们的经济生活大多艰难、清苦,我们在七六六厂四个月期间的生活,离温饱水平还很远很远,饥饿感是经常出现的。但我们都是乐观主义者,从不叫苦,大家还会想出各种办法去克服困难,而且在行动上更加珍惜时光,勤奋地学习和工作。

记得那年春节期间,我们六个人一起冒着刺骨的寒风,将搜集到的猪肉票到熟食店排队买熟猪油,作为精美的储存食品,以备节后补充营养。

及至春夏交接之四、五月份,当时的成都市场已开始出现不少复苏的迹象。在锦江桥上常会看到一些卖红苕(即番薯)的小商贩,二角钱一斤,十分诱人。每当我们周日上午去工人文化宫旁的浴室洗澡回来路过锦江桥头时,总是详细策划一番,然后精打细算地从伙食费中扣出多少角钱,买上几斤热气腾腾的红苕,六个人饱餐一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红苕味道的香甜,足以胜过如今餐桌上的那些美味佳肴。

我们对工作计划抓得很紧很紧,规定的阶段目标,只能提前,不能延后。所以,除了白天上班时十分努力以外,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加点,去工厂大楼的工作室内学习和工作。那时我们年青,风华正茂,朝气蓬勃,乐观向上。记得在去工厂大楼和回集体宿舍的路上,我们总是排着队列,一边引吭高歌,一边迈步前进。那“洪湖水,浪打浪”、“小曲好唱口难开”、“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等这些当时还不十分流行的电影歌曲,在那段时间里却都被我们六个人唱得滚瓜烂熟了。

时光进入到一九六三年的五月份,我们已面临毕业设计的结束阶段,我们的工作也抓得更紧了。为了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达到高标准的要求,我们六个人经常一齐出动,走远路去望江公园旁的四川大学图书馆查找资料。由于往来交通不便,经常为了查询难题的求解方案而误了中午就餐时间,等我们饿着肚子疲惫地赶回工厂的食宿地时,已经是下午三、四点钟光景了。不过想着问题得到了解决,大家仍然十分开心。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五月下旬,我们都按照预定的目标和要求完成了自己的设计任务,不仅交出了设计报告,而且交出了合格的设计样机和样件。

七六六厂计量室主任陈以松老师是我们浙江大学早年毕业的老校友,也是我们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陈老师理论知识渊博,实际工作能力强,而且办事极为认真,待人和蔼可亲。他对我们的工作、学习都关怀备至。我们能在远离母校的七六六厂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并都获得了成功,与这位老学长的帮助和促进是分不开的。

在我们师生六人组成的毕业设计小组内部,大家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宛如亲兄弟。我们各自有明确的任务和严格的分工,但强调相互取长补短,联合起来应对面临的各种困难。在四个多月的亲密相处中,我们已形成了一个奋发向上、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很有战斗力的集体。

顾伟康同学给大家的印象十分深刻,我们亲热地称他为“小迷糊”。尽管他生活上有时会“拖拉”,但他天资聪明,学习勤奋,肯刻苦钻研,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在解决各种疑难问题时,他往往胜人一筹;在为集体办事和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方面他总是积极主动,从不含糊。

俞德炎同学是工农速中毕业入校的调干生,他比我们年长一些,他学习刻苦努力,成绩骄人;他待人诚恳,办事稳重。我们十分信任他,亲切地称他为老大哥。相对于我们几个较年轻的学弟来说,他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勤勤恳恳地为大家办事,脚踏实地地带领大家搞好工作和学习,以至于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对他产生一股亲切、感激之情。

五月三十一日是我们启程返校的日子。七六六厂计量室的青年技术员们,用一辆大车将我们的行李送到了火车站发送。在站台上,双方人员热泪盈眶。开车前鞠元凯副总工程师手持一束鲜花,兴匆匆地赴前为我们送别,鞠总是留苏归国专家,自恃颇高,他能来送我们实在难得。火车启动了,他们不肯离去,仍不停地向我们挥手致意。四个月来,我们和他们相处在一起,共同学习和工作,共同参加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已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返校的路上也有一些难忘的插曲与风采。我们于六月一日早上抵达重庆,打算乘长江轮船直下上海,然后坐火车到杭州。但是,我们仅能买到的轮船票是三天以后的五等舱票。所谓五等舱,实际上就是在甲板上找一个角落,搁下自己的行李算抢位置,等人员走动少时可打开铺盖休息。由于五等舱票价格特别便宜,倒也适合于我们这样的穷学生。在重庆等船的三天时间里,由于我们已胜利地完成了毕业设计任务,所以一声轻松,玩得特别开心。我们宁愿省吃俭用,甚至忍饥挨饿,也要凑出几个钱去游览重庆的市容市貌;还兴致勃勃地造访了郊区的南温泉、北温泉和朝天门码头等名胜古迹。

当我们踏上轮船的甲板,行驶在长江上时,头顶蓝天白云,可以尽情地欣赏两岸风光。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沿途的绚丽风光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常常会激起我们这几个胸怀报国之志的青年学子思绪万千,心潮澎湃。多少次,那古人留下的有名诗篇,会在我们心中默默地背诵和叨念。“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在我们由重庆直下上海的航程中,通过情景交融的畅想,这些中华文化的璀璨诗篇,都一一得到了印证。

大约在六月十日早上,我们一行六人,带着毕业设计的丰硕成果,几经曲折,终于回到了母校。然而,在我们外出的近半年时间里,我们无线电系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想当初,我们离开母校去成都时,我们的无线电系教学办公楼和学生宿舍区都在玉泉校区的校本部;而当我们回校时,我们无线电系已全部搬到了新家,来到风景秀丽的钱塘江边、六合塔旁的原之江大学校址——浙江大学三分部所在地了。